整合考点9“追根求源”的遗传物质及其本质与功能一、遗传物质探索的经典实验1.需掌握的两个实验项目艾弗里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设计思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处理方法直接分离:分离S型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同位素35S、32P标记蛋白质和DNA结论①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②说明了遗传物质可发生可遗传的变异①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②说明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③DNA能自我复制2.必须明确的四个问题(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而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断裂,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从变异类型看属于基因重组。(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次用到大肠杆菌,第一次是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第二次是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3)两个实验遵循相同的实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①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S型细菌+R型细菌相互对照→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相互对照(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的放射性分析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沉淀物中应具有很高的放射性上清液中有较高的放射性,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实际上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原因①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随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3.明确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1)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DNA或RNA)。(2)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DNA。1(3)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二、核酸的种类和结构1.把握核酸种类的判断技巧(1)有T的一定是DNA,有U的一定是RNA。(2)有T且A=T,一般为双链DNA。(3)有T但A≠T,应为单链DNA。2.巧用“五、四、三、二、一”记牢DNA的结构(1)五种元素:C、H、O、N、P。(2)四种碱基:A、G、C、T,相应地有四种脱氧核苷酸。(3)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碱基。(4)两条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5)一种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三、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1.比较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异同点(选择填空)①发生在核糖体中②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③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④以mRNA为模板⑤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⑥以20种氨基酸为原料⑦需酶和ATP参与⑧产物为RNA⑨发生G—C互补配对⑩发生A—U互补配对以上过程属于DNA复制的是②⑤⑦⑨;属于转录过程的是③⑦⑧⑨⑩;属于翻译过程的是①④⑥⑦⑨⑩。2.明确DNA复制、转录、翻译过程的四个误区(填空)(1)误认为复制、转录只发生在细胞核中:DNA存在的部位都可发生,如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拟核和质粒等都可发生。(2)误认为转录产物只有mRNA:转录的产物有mRNA、tRNA和rRNA,但携带遗传信息的只有mRNA。(3)误认为所有密码子都能决定氨基酸:共有64种密码子,有3种密码子并不决定氨基酸,属于终止密码子。(4)误认为整个DNA分子都转录:转录是以基因为单位进行的,不同基因进行转录的时间不一定相同。3.会读两种翻译过程模型图(据图填空)(1)图甲翻译模型分析:①Ⅰ、Ⅱ、Ⅲ、Ⅳ分别为tRNA、核糖体、mRNA、多肽链。②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结合位点。③翻译起点:起始密码子决定的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④翻译终点:识别到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翻译停止。⑤翻译进程: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mRNA不移动。(2)图乙翻译模型分析:2①图乙中,1、2、3分别为mRNA、核糖体、多肽链。②数量关系:一个mRNA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多聚核糖体。③目的意义: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④方向:从左向右,判断依据是多肽链的长短,长的翻译在前。⑤结果:合成多个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的多肽,因为模板mRNA相同。4.中心法则的拓展图解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