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对照译文,读懂课文,并能正确理解“鼓”“琴”“方”“志”“善哉”“巍巍”“乎若”“少选”“曰”“洋洋”“破琴”“复”“无足”。2、能正确区分古今字义的不同用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4、了解“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明白知音难得,要珍惜友情。[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听一段乐曲。(媒体出示录像)师引语:我们听到的乐曲,就是著名的古曲——高山流水。它是由著名的古代音乐大师俞伯牙创作的。(媒体出示)当年,俞伯牙来到了汉阳江口,琴兴大发弹曲,突然琴弦断了一根。此时有人大声说:“先生,我是个打柴的,您的琴声绝妙!”俞伯牙问:“你既懂琴,请说说刚才我弹的是何首曲子?”那打柴人笑答:“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可惜,弹到第四句时,琴弦断了。”俞伯牙忙请他上船来细谈。打柴人看到俞伯牙的琴,便说:“这是瑶琴!”他还说了瑶琴的来历,(媒体出示)更让伯牙佩服。于是,俞伯牙又弹曲,钟子期在一旁听之,他们因此而相知相交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补充板书:26)(媒体出示课题)齐读课题。3、这个故事又常被后人称为《伯牙绝弦(板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文?谁能说说学习古文的方法?二、初读课文,了解古文大意。1、“读文”:(1)自由、大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看着屏幕,再次朗读课文。2、“解意”:(1)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3)质疑3、师: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地方不懂,呆会儿一起交流。三、研读课文,体会友情的珍贵。(媒体出示)课文,理解重点字词。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弹(瑶)琴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听(——听什么?——听伯牙弹琴——这就是“之”的意思)2、方鼓琴而志在高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结合课后练习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古今字义的不同用法)3、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1)理解“曰”、“善哉乎”“巍巍”“洋洋”,比较“巍峨”“洋洋洒洒”,结合课后练习的句子让学生自己体会古今字义的同异)(2)“善哉乎”“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谁来读读这两句话?(指名、齐读)(3)伯牙是音乐家,那么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媒体出示词语)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4)(媒体出示)听着钟子期的赞美,俞伯牙心里会想:(交流)(板书:知音。)师: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巍巍乎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洋洋乎若江河。)终于遇到了真正的知音,伯牙的心情怎样?4、师小结: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钟子期真正地懂得俞伯牙的琴声,是音乐让两人心灵相通!5、俞伯牙当时真是惊喜万分,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此时伯牙的心情又怎样?(1)创设情景背诵: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可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于是,伯牙(师引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