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3)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征。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讨论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体验目标体会现实世界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使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1)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音调与响度的决定因素。(2)区分音调与响度的概念。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课型:新授课基本教学思路:采用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听录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物理学的方法。三、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发音齿轮、钢尺、鼓、锣、吉他、音叉、示波器、学生电源、小纸团、驱蚊器、美声唱法磁带、瓷碗。四、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1.复习(1)人怎样才能听到声音?(2)听自己的讲话声与录音一样吗?2.课前热身听一段录音(事先录制好),体验蚊子与老牛的叫声有何区别?伴奏的乐器是什么?(二)进行新课1.整体感知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频率。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声源振动幅度。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教学互动互动1:区别声音的高低。明确通过比较男女生声音、鼓声与锣声、拨动吉他六根弦的声音等活动,体验声音有高有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一般情况下男生音调低于女生。前面录音中蚊子叫声的音调就高于牛叫声的音调。互动2:观察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明确观察发音齿轮、钢尺发音实验,归纳出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发声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互动3:你知道无污染驱蚊器吗?明确通过阅读讨论,掌握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无污染驱蚊器能发出人耳听不的高频声音,但能把蚊子赶跑。这里可以让学生列举出他们所知道的事例。互动4:观察音调不同声音的波形。明确不同频率的音叉声音的波形不同,频率越大,波形越密.女生声音波形比男生密一些,说明了女生声音的音调比男声高。互动5:观察响度与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明确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观察鼓面上小纸团振动情况:用力越大,声音越响,纸团振得越高.说明了响度大小与发声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上面录音中牛的声音响度比蚊子大。互动6:“闻其声而知其人”,为什么?明确让同学做听声音猜姓名的游戏,也可以听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体验不同发声体的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就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电子乐器能模仿许多乐器的声音,就是因为它能发出与所模仿乐器声音的音色差不多的声音。互动7:观察音调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的波形。明确通过观察音又、钢琴、长笛的声音波形归纳,主要振动频率是相同的,但是小的附加振动不同,所以音色不同。互动8:为什么听自己的录音觉得变了,而别人却不认为?明确仔细听自己(别人的)声音与录音,讨论原因。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骨导”的方式传递的,听自己的录音和别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由于骨头和空气是不同介质,两种声音音色不同,听起来感觉自然就不同了。3.达标反馈(1)一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歌唱,为他轻声伴唱的是女高音歌手,则女高音歌手音调高,男低音歌手响度大。(2)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鼓面,发出声音的不同之处是(C)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3)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海豚可以利用超声波进行交流,此时人类不能(填“能”、“不能”)听到。(4)在音乐会上,长笛和二胡协奏同一首曲子,但仍能明显区别开两者的声音,主要是由于(D)A.音调不同B.振动频率不同C.响度不同D.音色不同4.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这节课大家学习了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2)方法总结: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几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