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画山绣水》(杨朔)教学目标:1、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欣赏祖国的大好山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3、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味文章的诗意美。难点: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朗读讨论点评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杨朔)自然导入课题。二、出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欣赏祖国的大好山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3、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三、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放声朗读一遍课文要求:1、给生字词注音。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3、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体会文章的诗意美。1、褒贬、香醇、泛滥戳穿、嶙峋、精髓瞭望、攒聚、剔透恍惚、圩子、萧瑟2、袅袅、黝黑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3、略四、师生互动交流互动交流一:1、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桂林山水(第二段)漓江水色图(第四段)鱼鹰捕鱼图(第五段)2、课文开篇引诗的作用是什么?点明桂林山水和天下山水的关系,说明桂林山水的不平凡,体现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偏爱。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4、第一部分(1-3):总写桂林山水第二部分(4-15):写桂林到阳朔江上景色和景点的各种传说。第一层(4-5)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第二层(6-15)江上的山岩名称和传说。第三部分(16-17):启示人们,面对美景,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互动交流二:赏析语段,思考下列问题: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我们。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1、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反复、比喻、反问。第一句,反复和比喻。作者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第二句,用了比喻的方法写出了奇石怪峰的千奇百态,栩栩如生。第三句,用反问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美。2、“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精髓”指的是桂林山水的神韵、桂林山水的美。这种神韵、这种美难以用语言或色彩描绘出来的。3、写了桂林山水的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水和峰石水绿,而峰石瘦骨嶙峋、玲珑剔透、千奇百怪。互动交流三:1、读课文4-5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江山景色的?作者以两幅画面来表现:一幅静态的,漓江水色图。另一幅是动态的,鱼鹰捕鱼图。——亦动亦静,如诗如画2、课文6-15自然段文章写了哪些传说?有些什么特点?“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新娘)岩”。“寡妇桥”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而其它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3、课文16-17自然段,为什么作者要把神奇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描写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在观赏如画的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些传说都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过去有一定的意义。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启示人们:面对美景,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五、板书设计和课堂小结。《画山绣水》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