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免疫调节及内环境的稳态重做真题感悟考情1.(2020山东,15)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解读以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为情境,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免疫学知识在防疫抗疫、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方面的应用,探索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简捷的早期诊断方法,体现了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2.(2020山东,18)(多选)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解读以高原性肺水肿为情境,考查病理情况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调节,蕴含稳态与平衡观,体现了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3.(2019全国Ⅲ理综,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4.(2019全国Ⅲ理综,30)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小鼠分组A组B组C组D组初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再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抗原甲抗原乙回答下列问题。(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填“抗体”或“抗原”)。(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答出2点即可)。解读本题需要考生运用免疫应答的知识,科学解释相关操作、产生相应结果的依据或原因,强调知识在综合、复杂情境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考查。梳理网络强基固本构建网络——填一填A,B,C,D,E,F,G,H,I,J,K,L,M。应知应会——记一记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2.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3.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4.浆细胞由接受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效应T细胞由接受抗原刺激后的T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5.在二次免疫中,记忆B细胞接受同种抗原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概念辨析——判一判1.Na+浓度、渗透压、K+浓度、O2浓度中,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O2浓度。()2.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3.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4.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5.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6.我国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后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机体耗氧量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下丘脑兴奋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7.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8.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9.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10.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