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世说新语》是集,主要记述了。刘义庆是宋文学家。2.写出下列字的读音:歆()辄()携()拯()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过中不至(过:)⑵去后乃至(乃:去:)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⑸元方入门不顾(顾:)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⑵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5.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6.“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9.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10.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11.“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12.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本文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作者,(朝代)人。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①期行()②尊君在不()③相委而去()④下车引之()⑤尊君()⑥家君()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之学必好问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使之冲烟而飞鸣D.故时有物外之趣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三)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兄女曰:“。”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A.尊君在否B.待君久不至C.君与家君期日中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古义:今义:4.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5.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第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二则》答案:(一)1.古代笔记小说、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南朝2.略3.⑴超过⑵才;离开⑶丢下,抛弃⑷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⑸回头看4、略。5略。6略。7.元方,语言和行为8.守信用、讲礼貌。9.“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10.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11.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12.略。(二)1.《世说新语笺疏》刘义庆南朝宋2.①约定②通“否”③丢下、丢弃④拉⑤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3.C4.做人要重礼守信5.略。(三)1.C2.D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4.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后一句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柳絮”一喻好就好在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5.融洽、欢快、轻松等家庭氛围。(答出一两点即可)“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