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预案设计意图《大禹治水》教研课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齐读课题。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是以原始部落的族群方式生活在黄河流域,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落后,一旦下大雨,就会闹洪灾,看洪水来了。二、教学第一段1.出示洪水冲倒房屋的图片。(1)看到这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说说你的感受。(初步感知洪水的凶猛和无情)(2)洪水真是厉害,你可以用哪些词形容洪水?出示()的洪水,相机引出“滔滔”。(3)理解“滔滔”的意思。“滔”的偏旁是三点水,右边是用臼舀水的意思,表示水很大。指读“滔滔”。2.我们的课文是怎样描写洪水给百姓带来的危害的呢?自读第一自然段(1)交流。抓住“”淹没“冲倒”“无家可归”(2)指读,齐读。(3)像这样的洪水,在那时是经常发生的,它就是猛兽,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受难的百姓,你会说些什么?在这危难时刻,禹挺身而出,他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三、教学第二自然段1.出示第一句,指读。2.禹是怎么治水的呢?自读第二段,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1)出示“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①古时候人们治水的方法很简单,洪水一来,就用土来挡,这土用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对洪水的猛烈以及给百姓造成的危害有个直观的感受,为本课的学习做好感情的铺垫。尤其让学生从洪水的猛烈理解“滔滔”的意思,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坝哪里能抵挡得过来势凶猛的洪水呢,于是禹换了一种方法,他是怎么做的呢?②引导理解“挖通”“劈开”“引导”③出示挖河图、劈山图,别看课文简单的一句话,古时候科学还不发达,挖河劈山都是靠人力完成,看了图片,你们认为禹治水容易吗?(不容易,很艰辛)④从哪里看出来的?⑤更何况是九条大河,九座大山啊,从这里你看出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正是禹的顽强,在治水过程中他把中国划定为九州,为他后来建立夏朝打下了基础。⑥指读句子。(2)这段还有哪句写了禹治水?(3)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①他是怎么治理的?抓住“查看”理解。查看的目的是什么?②禹在治水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想一想,他会遇到哪些困难?想象说话:当一个大浪向禹扑来时,禹。当酷暑炎炎时,禹。当身上的干粮吃光时,禹。③在这句话中,还有两个成语也表示了禹很辛苦,困难重重——千辛万苦、千山万水。④这两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千什么万什么)⑤像这样的成语,你们还能说出来吗?(千家万户,千军万马,千变万化)这样的成语在意思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示数量多,程度深)⑥千辛万苦说的是禹吃的苦多,千山万水说的是禹走的路多。自学第二自然段,画出大禹治水的句子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找到的句子中讨论他是怎么治的,从而体会治水的艰难。利用两个形式相同的成语3.禹下决心治理洪水,再大的困难、再大的危险他都会奋不顾身,老师告诉大家,禹的父亲鯀也是一名治水英雄,因治水失败而死,禹接过了父亲治水的重任,继续治水,多么了不起呀,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他的顽强。四、教学第四自然段治水是一个浩大工程,在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个故事吧。1、自读第三自然段,完成术后填空。2、交流,你从这些数字读出了什么?(禹在外治水很忙,顾不上看望家人)3、讨论:禹在外治水13年,难道不想家人吗,为什么不进家门看一看。4、从这个故事你看出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勇于奉献,为百姓着想)5、这个感人的故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国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让我们来读一读吧。五、教学第四自然段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禹带领百姓治水成功了吗?1.指读2.出示第一句。3.出示对比图片,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会怎样感激这位伟大英雄呢?4.人们为了表达对禹的崇敬,称禹为“大禹”,意思是伟大的禹,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看,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人们还纪念着他。5.出示大禹陵,大禹像的图片。6.齐读课文六、教学生字进行拓展,在众多成语中发现其特点及表达的意思。让学生抓住填空的数字理解大禹治水是勇于奉献,为百姓着想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