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获2008奥运会主办权第1课时教学目标:1、消息的特点,学会用消息的形式去反映生活。2、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1、7月13日晚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的投票场面:奥委会上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的实况:2、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出后,天安门广场世纪坛国家领导人及首都群众热烈欢庆的场面。可以让学生会议自己当时的见闻和感受。二、介绍消息的一般结构。三、整体感知课文1、朗读全文。要求:在自读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完成:(1)“思考与练习”一(2)对照消息的一般结构。指认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2、分析文章的标题。这则消息有正副两个标题这两个标题分别有什么作用?饱含有怎样的感情?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正标题。概括报道中心事实,“喜”贯穿全文。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副标题,突出票数多,豪情满怀。3、导语品读(第1--2段)要求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将导语缩写为不超过50字的导语,并比较改后的导语与原来的导语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注意体会:(1)原导语以抒情笔调开头,抒写了申奥成功后中国人无比自豪的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2)原导语列举数字,一方面用事实说话,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到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4、感知主体部分学生速读课文主体部分,在自我尝试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明确这消息的主体部分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写的,展开叙述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3段说明中国政府的态度;第4段到第5段报道两轮投票的情况;第6段到第10段报道了中国人和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四、归纳小结申奥成功,举国同庆。本文按照消息的一般结构来写,报道了这一世纪盛事。五、课堂练笔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消息的一般结构以及写作要求。仿照本文,以本节课为报道对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消息。学生完成后,邀请部分同学朗读所写的消息,从消息的结构的角度分析评点,复习巩固。六、课外探究翻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申奥的有关情况,分析思考:北京两次申奥,为什么这一次能够以绝对的优势获胜?第2课时教学目标: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教学过程:一、继续品读主体部分1、合作探究:结合上节课布置的课外探究的情况,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北京此次申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做相应的点拨概括。(1)有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2)有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保障(3)有中华儿女的执着追求和热心参与;(4)有申奥前的精心策划和准备:2、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的丰富情感。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充分发表意见,归纳概括:有梦想成真的喜悦,有作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有北京一定能办好奥运会的自信。例在:“噙住了泪水(何振梁)”“用默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何振梁)“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北京一定会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刘淇)“北京获胜比我拿世界冠军还高兴。”“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进步的肯定。”(郎平)二、总结全篇让学生结合自己看过的新闻报道,结合本文,尝试概括消息的特征,教师引导点拨。迅速及时--当日的新闻是金子--新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内容真实--用事实说话--(1)引用数据(结合“思考与练习”二)(2)直接引用人物的话(第8、9、10段)语言简明--不足千字,报道盛事。(引导学生对照消息的语言要求,修改自己所写的消息的语言,做到准确、简明)三、比较阅读阅读《人民日报》社论《谱写奥运史上最壮丽的篇章》,从表达方式。语言、结构等方面与本文对照,加深对消息文体特征的理解。四、课外探究1,翻阅资料,了解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情况。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1)以“我为2008年奥运献一计”为题,给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写一封信;(2)以“我在2008年奥运会中”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以小组为单位,以奥运为题材,编写一份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