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八下《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内容: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材分析:目前教科书上的物理概念、规律都是经过高度的抽象概括十分精炼地表述出来,这些现成的结论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十分轻而易举可以得到这样的误解使学生失去了观察、研究问题的兴趣,不了解科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不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产生否定了流传了将近两千年的说法“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停止用力,运动也就停止”的错误观点,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时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推理的方法得出的。由于自然界一切物体都要受力的作用,有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没有的,因此它不是一个实验定律,这就更需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实验中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对于惯性的教学要指导学生观察课上实验以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从而认识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学情分析:学生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文字表述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对定律中相关词句分辩开进行解释。学生对惯性有些感性认识,但由于知识的局限性,会产生物体只有在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才有惯性的错误认识,解决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概念上理解,认识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第二就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例来说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使学生领会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方法。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2.过程与方法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理念:通过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尊重科学、崇尚科学。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认识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教学难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表述、正确认识惯性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法。【教具】斜面,小车,长木板,毛巾,棉布,气垫导轨装置,小车、棋子若干、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硬币、笔帽、木块(最好是模型人)、电脑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知识: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见力和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有关力的运动的一系列问题。(二)新课教学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不动)生:处于静止状态。师:小车如果在水平方向上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小车会不会运动?为什么?小车不会运动,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因为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小车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教师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并迅速与小车脱离接触,请同学观察小车运动的全过程。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看到小车由静止开始运动,然后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止运动。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生:由静止到运动是由于受到推力的作用,运动越来越慢最后静止是由于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由于受到了力的作用。下面我们共同来研究另外一个实验。P102实验师:请同学们观察三种材料表面,小车在上面运动,哪种情况受阻力最大?哪种情况受阻力最小?生:小车在毛巾表面运动受阻力最大,在纸板表面受阻力较小,在玻璃表面受阻力最小。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要求分析小车在不同材料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生:小车在粗糙的毛巾表面上运动距离最短,速度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