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课时:第二课时4.教学准备:多媒体、卡片、课文录音设计理念《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把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设计中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朗读,读出诗歌的美,使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教学时既抓住“送蝈蝈”这一叙事主线,又抓住“献爱心”这一情感线索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激发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助残的美好意愿。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课前准备多媒体、卡片、课文录音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词串,激发兴趣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5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些词你还记得吗?出示:盲婆婆绿色唱歌童年难忘喜滋滋邻居田野欢乐往日(1)指名读(2)重点指导:“您领邻”三个字的读音(3)学生齐读词语2.你能用上面的词语说说盲婆婆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设计意图:扎实过好字词关,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基本目标。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借助词串来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达到以课文为依托赋予词语生命力的目的。)二、研读文本1.师:一位邻居家的盲婆婆的,她看不到蓝蓝的天空,看不到绿油油的小草,在她的世界里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黑色。她的内心是那样的孤独、难过!可是今天,盲婆婆的心情怎么样?1(出示插图一)生:盲婆婆感到非常高兴生:她很开心(一)、学习第一节1.今天,盲婆婆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自由读第一节再告诉老师。生:因为一位小朋友捉了一只蝈蝈,送给了盲婆婆。2.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生:一只很可爱的蝈蝈。生:一只会唱歌德蝈蝈。3.“我”捉到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4.“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生:乐呵呵喜滋滋师:能通过你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你的快乐吗?(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教师抓住“乐呵呵”、“喜滋滋”这两个关键词语,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使学生在读中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过渡:这位小朋友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呢?听老师朗读第二节(二)、学习第二节(师范读第二节)1.师:他为什么要将蝈蝈送给盲婆婆?生: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2.师:在上学时替我给盲婆婆唱歌,那么我不上学时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生:陪盲婆婆散步、给她讲故事生:帮盲婆婆打扫卫生……3.师:为什么用“您”而不用“你”?生:因为盲婆婆是长辈生:这个小朋友很尊重她4.师: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要把尊重的意思给读出来。(学生齐读第二节)(三)、学习第三节(出示课件:盲婆婆手捧蝈蝈,站在广阔的田野)1.师:你看,盲婆婆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在认真地听着,她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她似乎听到了小溪流淌的声音。生:她似乎会看到美丽的大自然。生:她好像又回到了童年,听到了小伙伴欢快的声音。……2.师:是啊!蝈蝈的歌声使她彷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盲婆婆的这份快乐读出来吗?(指名读第三节)3.师:这歌声还会把盲婆婆领进哪里呢?(出示:歌声会,。)生:歌声会领您走进春天,闻到淡淡的花香。2生: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生:歌声会领您走进秋天,看到黄澄澄的稻谷。……4.师:多么神奇的歌声,让我们一起走进盲婆婆的心中,读出她的欢乐。(齐读第三节)(设计意图:以图画、音乐创设意境,将学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