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一、【课标解读】课标: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解读: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借助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信息,来描述出典型地区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点,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本课“稻作文化的印记”是第三单元特色区域的第一课时,也是学生认识区域特色的开始,主要讲述平原地区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材选取了典型区域东南亚的湄公河平原为案例,展示了以传统水稻种植为核心的稻作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教材共分三个方面展开,首现介绍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等;然后介绍为适应这种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传统水稻生产;最后介绍了水稻生产带给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大致从物质、社会和精神三个层面展示了稻作文化的内涵。教材以案例形式呈现,在编排上图文并茂,地图、图片、图表多种素材并用,适合学生进行活动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地图(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教材结构体系:(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物质生活人口密度农业生产人文环境(主要农作物、生产特点)精神生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能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位置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图等地图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这个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相关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一个地区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水稻生产的特点,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难点:湄公河平原自然与人文两者的内在关系。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1.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呈现案例,让学生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2.地图教学法:给学生创造读图、用图的机会,逐步提高读图识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师】提问: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不同区域中,不同区域自然条件有差异,首现表现在地形的差异上,我们学过的五种基本地形有哪些?【生】: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设计意图:复习法导入,温故知新)【PPT】呈现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问“不同地形区发展经济模式会相同吗?”【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会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师】: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平原地区由于地形、水源等优势一般适合发展农业。但同是平原地区,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的特色是否相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进入新课学习——家住平原(二)新课呈现环节一:探讨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PPT】呈现《世界水稻分布图》、《图3-1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和《中南半岛政区设色图》,设问“综合这三幅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大洲位置、纬度位置、温度带)”、“结合世界政区图,查查该平原上主要有哪些国家、主要河流?”【生】:利用地图描述位置,找出国家和河流。【PPT】呈现《图3-2湄公河平原的地形》、《亚洲气候类型图》和《图3-3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和降水》,设问“读图3--2、3—3及亚洲气候类型图,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填表格)、“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哪种农作物?”【生】观察图表,得出湄公河平原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