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上皇帝的新装·备课指导【课文背景知识】作者安徒生(18O5一1875)是丹麦作家,生于一个穷苦鞋匠家庭,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1835年开始写童话,其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等篇,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者的专横愚昧,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由于战争,丹麦那时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受着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最高封建者,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字词综合运用】生词呈(chéng)报:报告(上级)。滑稽(jī):(语言动作)引人发笑。陛(bì)下:对君主的尊称。御聘(yùpìn):皇帝请的(人)。骇(hài)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发生的坏事)。称(chèn)职:能力能够胜任所担任的职务。随声附和(hè):比喻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精致:精巧细致。不可救药:病重到不可救治,比喻人或事坏到无法挽救。【重点难点讲解】阅读这篇童话,首先要了解童话的特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故事情节虽夸张但又不失真实,使故事具有不平凡的神奇色彩,其语言符合儿童年龄特征。重点本文重点是理解想象和联想的运用及其作用。童话是通过创造非实有的虚幻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那么联想和想象是它们的主要表现方法。联想是一种由此即彼的思维活动。想象指人们在已有的感性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改造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观念。课文中的大胆想象,既展示了人物的形,又揭示了人物的神,浪漫多姿,妙趣横生,较好地表现了中心意思。另外,课文中夸张的手法,对这个愚蠢的皇帝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讽,深刻揭示了大小官吏虚伪、奸诈、丑恶的本质,充分表现了童话独特的艺术风格。难点这篇课文有两个难点:一是要理解两个骗子为什么竟敢毫无顾忌行骗到皇帝头上?这是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皇帝的虚伪、腐朽本质,抓住了皇帝的致命弱点。二是要理解夸张想象手法的运用。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都似乎是不“合理”的,是超现实的,而正是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童话的主题变得更加鲜活突出,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知识延伸检索】1.安徒生写《皇帝的新装》的缘起。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还是个君主立宪的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战败国,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厂也全部破产,丹麦终成英国的附庸国。此时丹麦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却挥霍无度。安徒生目睹这一切,就将西班牙民间故《赤身裸体的国王》改编成《皇帝的新装》,对统治者进行嘲讽和鞭挞。2.关于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赋予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等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课文阅读指导】1.课文阅读引导阅读本文,首先需要把握住一主线,即骗子赋予皇帝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在敢于说真话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这样的威压之下,于是从皇帝到大臣,到朝廷大小官员,谁都自欺欺人,谁都不愿意自己是个“不称职”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角色,这是骗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