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十一章综合名师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会进行换算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性质,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3、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学重点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的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教学准备天平、金属块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一、出示:两个不透明、相同的瓶子内分别装满了水和浓盐水,且瓶子是密封的,你有什么办法分辨出那瓶是水,那瓶是浓盐水吗?学生思考、交流、谈谈自己的方法(用测量的方法加以说明,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身边的事例出发,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合作探究二、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从上例可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那么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疑问猜想,进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主要是天平的使用方法。质量/g体积/cm3铝块1铁块铜块铝块2铝块3分组讨论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2)不同种物质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三、引入密度的概念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根据,其他同学分析猜想的合理性。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分别测出同体积不同物质的(铝、铁、铜块)的质量,再测量同物质不同体积的铝1、铝2、铝3的质量,设计表格并记录数据根据实验数据与教师共同引入密度的概念。体会密度与电阻这两个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能力提高学生与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理解密度概念2、公式: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单位:3、单位: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它们之间的关系:1g/cm3=1000kg/m3问题:铁钉与铁锤,一杯水与一滴水的密度有什么关系?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忽略状态及温度的影响)有关,无论该物质的质量大小体积多少,它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4、引导学生阅读第15页密度表,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1)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之一,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大小的密度,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其中铝和大理石、冰和蜡、煤油和酒精的密度值相等。对于这些物质,如果只知道密度的值,不能立即判断是哪种物质。(2)氢的密度最小,仅是水的密度的十万分之九,是空气密度的百分之一。节日的彩色气球都充以氢气,使其能在空气的浮力作用下升空。(3)如果物质的密度用g/cm3做单位,要比用kg/m3,做单位小1000倍。所以在实际换算对如果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值用g/cm3做单物理量的相同点体会1g/cm3与1kg/m3的大小关系。学生思考问题学生阅读密度表并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得出以下结论:1、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密度最大,液体其次(水银除外),气体最小。2、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最大,它比常见的金属铜和铁的密度还大。3、海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纯水的密度为1.0×103kg/m3,通常可认为普通水的密度也是这么大。冰的密度为0.9×103让学生知道由大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不一定比由小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大从以上的归纳可知,密度表中能反映出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这样归纳可以大大地加深对密度的概念和物质密度的理解,提高应用和计算能力。让学生自己发位,就要去掉103,只保留前面的数字;气体的密度用用g/cm3做单位时,就要在前面乘上10-3。例如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用g/cm3做单位时就应写成1.29×10-3g/cm3。深入思考四、密度知识的应用。结合课本第16页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1、如何求出碑心石的质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