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谈散文教学目标: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3、阅读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形成专题对他们的作品选择某个角度赏读、评析。4、结合中考散文阅读的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独到见解。难点:了解散文鉴赏知识。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导入新课:提起郭沫若,我们往往会想起他那激情如火的《女神》、《凤凰涅槃》、《雷电颂》等作品,这些作品曾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郭老由此而享誉文坛。然而,郭先生的小品文同样别具一格,清新隽永,情趣盎然。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二、品读课文,分析内容:1、朗读课文: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听读过程中,让学生想像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形成总体印象,感受白鹭的美。2、齐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设计了以下问题:①文章如何起笔,如何收束全文?本文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首尾呼应,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②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四幅画面:白鹭的形象美、白鹭立于清水田里的一幅画面、白鹭悠然站在小树的绝顶的画面、黄昏中低飞的白鹭等四幅图画。③在这些描绘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前两幅是静态描写,后面两幅画则是先静中有动,后动中有静。3、细读课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品评语言,进而欣赏散文诗的意境,提炼出主题。①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1)文章采取了哪种修辞方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效果?比喻,作者抒白鹭比作“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美,说明其容易被人忘却,因为相对而言,散文诗不如诗那样容易被人发现。(2)文章首尾圆合,赞美白鹭,从哪几个词语上体现出来,如何理解这几个词?“实在”、“韵在骨子里”,“实在”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即突出了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赏;又呼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韵在骨子里”指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3)文章选用哪些材料来刻画白鹭?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水墨,为了突出其清淡素雅。本文作者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白鹭,很多地方都是虚写的。(4)全文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进一步说明了白鹭是“优美”而不是“铿锵”,这就使作者心中白鹭的美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这几个问题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实施,清晰地而展现对白鹭由外在美的刻画升华到其内在美的具体过程,感情也进一步推进。②在品评语言的基础上,进而领会其优美意境,提炼出文章的主旨。(1)文章首尾都提到白鹭是一首诗,那么,文章是如何将“散文的诗”和白鹭形象相融合的?诗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意蕴,这跟白鹭相似(略)。(2)找出能透视全文主旨的句子。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第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学生从散文和诗的特点入手分析,把握散文诗这种文体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本文有形无声却有情的优美意境及淳美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主旨。在这两个环节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会品读文章的方法。总之,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赞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4、感悟美点,完成两个目标:(1)积累语言:《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语句转化和富有诗意及哲理的语句。(2)学完这篇文章以后,给自己怎样的启示?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最后总结:由赞美白鹭美在自然、,进一步联想到人,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的人,同样具有美的闪光点。三、总结:四、布置作业学生在课下自选一篇优美的散文,按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