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人教四年制【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捕蛇者说》二.本周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2.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3.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2.第4段从语言角度分析、第5段从思想角度分析。四.知识分析:《捕蛇者说》(一)作者及作品简介: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二)字词:啮(niè)御(yù)得而腊(xī)之挛踠(luánwǎn)瘘(lòu)当(dàng)其租入嗣(sì)几(jī)死者戚(qī)莅(lì)事者日蹙(cù)殚(dān)转徙(xǐ)顿踣(bó)呼嘘(xū)曩(nǎng)悍(hàn)吏隳(huī)突恂恂(xún)而起缶(fǒu)谨食(sì)之苛(kē)政孰(shú)知以俟(sì)夫观人风者(三)本文虽然属于节选部分,但层次结构依然很清楚。层次划分如下:1.概说捕蛇的缘由。2.第2—4段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待到蒋氏述说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第3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作者鉴于蒋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惨所以才问蒋氏“若毒之乎”。第4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上,是全文的主体。3.点明主旨。(四)主题:文章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通篇详写捕蛇人蒋氏一家三代及其乡邻的遭遇,尖锐地揭露了天宝以来60年间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罪行和人民所蒙受的深重灾难,最后以孔子“苛政猛于虎”一语作为叙事的归结,从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改革时政的强烈愿望。文中以蛇毒和赋毒对比,以蒋氏的处境和众乡邻的遭遇对比,有力地揭露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残酷现实。作者对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由“疑”而“信”,更增加了文章的论辩力量。本文在阐明主题后,特别点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显然这是其写作目的。(五)写作特点:1.一事一议,小中见大,叙议结合本文是一篇说。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例如本文作者就是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述他对政府向民间征税问题的看法,文章的核心是最后一段,从孔子的一句名言引出全篇主旨,前面四个段次叙述捕蛇的缘起、作者跟蒋氏的对话和蒋氏自陈心曲,都是为表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主旨服务的。前人评论此文说:“必先得孔子‘苛政猛于虎’一句,然后有一篇之意。”是说得很中肯的。2.运用反衬对比,突出主旨本文袭用了《礼记·檀弓》中《苛政猛于虎》的表现手法,运用反衬对比突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