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难点】: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第一课时一、导入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二、常识介绍1、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然而由于袁枚生性疏淡,又重视生活情趣,虽身居庙堂,却心系山林,加上他认为做官是为人民增进幸福,并非只是上司大吏的高等听差,三十三岁父亲亡故便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3、时代背景: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三、给划横线生词注音,并解释词义1夫人():__________2、强假():______________3、庋():____________________4、故有所览辄省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素蟫():___________________蠹dǜ四、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正音,学生试读巩固读音,全班齐读加深印象。五、翻译课文1、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2、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3、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5、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6、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7、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8、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9、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10、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1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12、有张氏藏书甚富。13、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14、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15、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16、素蟫灰丝时蒙卷轴。17、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18、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19、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20、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21、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22、为一说,使与书俱。六、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2、完成全文翻译总结【教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