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桃花源记》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是讲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通过对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诗的鉴赏,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2、教学背景分析《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名篇,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作者因不满现实的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美人乐,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二、教材处理1、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门课程都在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整体感知,把握课文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2)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4)创新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2、课程资源的重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相关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为了加深对作者寄情山水一类诗文的印象,补充分析了陶渊明另一篇作品《饮洒之二》同时介绍到另一位田园诗人孟浩然及他的作品《过故人庄》。3、学情分析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我主要是进行第二课时阅读分析基于学生从小就对古诗文有较好的基础和兴趣这一点,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三、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1)设置疑问,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2)延缓判断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3)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自我思考和得出结论。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做为辅助教学。四、教学流程(一)复习提问:1、作者陶渊明:[课件]2、相关的田园作品:[课件展示]《饮洒之二》3、其他的寄情山水的诗人《过故人庄》4、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课件][设计意示图]:通过复习提问,对历史上的寄情山水一类诗人及相关的知识予以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导入新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幻灯片出][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便有目的的加以学习。<二>[设问]文章的线索和顺序:[课件][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线索及顺序的疏理,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有较清晰的印象。<三>分析课文1、品味“美”和“乐”渔人进访的桃花源是一个美景如画,怡然自乐的“绝境”,其中的“景美”“人乐”,让我们做如下分析:(1)景美:[课件演示]①在课文中读出描绘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提示:A外围的美……B源内的美……[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设置,突出重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②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中一二段③[设问]:古文文字简约,蕴含却极其丰富,寥寥几句,向我们展现的是美不胜收的桃源美景,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现代汉语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注意:描绘时抓住具体的景物,展开合理的想象,尽可能采用一些贴切的修辞,最后以抒情结束你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