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中的第64—66页。诗有三节,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现代诗歌的知识。2.感知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意象。4.学习诗歌优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会诗的意境。2.分析重点语句,领会诗歌优美的语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2.培养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难点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教学突破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这需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累,如人生经验、综合知识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还需老师结合其他的诗文加以深入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诗歌的语言优美而凝炼,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本文的优美语言,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借鉴。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2.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3.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学生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2.初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1.进入新课。2.整体感知诗歌。2.整体感知诗歌,理清脉络。3.研读与赏析。3.研读与赏析,学习诗歌的语言、表达。一、导入新课(约分钟)二、整体感知诗歌(约分钟)三、研读与赏析(约分钟)本课总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辛,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作者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板书设计秋天一、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二、中心思想:诗有三节,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文学中有无数对这一美丽时节赞美的篇章,在学习本文后试着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肥硕()栖息()乌桕()梦寐()枯涸()清冽()寥阔()镰刀()蟋蟀()鳊鱼()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语。(1)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肥硕:________________(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眼里。梦寐:________________3.请判断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秋天栖息在农家里。()(2)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似的乌桕叶的影子。()(3)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4.填空。(1)何其芳,原名何永芳,________人。是我国________诗人、________与________家。(2)从诗歌体裁的角度看本课是一篇________诗,请将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默写下来。(3)用最简练的语言概述三个小节的内容。答案与提示:1.略2.(1)又大又饱满。(2)睡梦;梦中。3.(1)拟人(2)比喻(3)拟人4.略◆个性练习设计请选择一个角度,简析下面这首小诗。新月沙鸥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吗?我在你梦中靠岸。教学探讨与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直至熟读成诵。在教学时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达到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目的。课文提供了比较鉴赏的材料,应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行鉴赏。补充资料作者介绍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