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学内容:苏教版八年级上期第十五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常用词语。2.了解本文一波三折的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学习细腻的描写方法,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至亲至爱的亲情。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2.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出发点,和矛盾的爱子之心。学法指导:1.学会划分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结构,从中把握叙事的线索,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2.反复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把握人物的思想脉络,深入体会亲情的伟大力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记得曾经看过一部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其中的主题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动了几代人,传唱至今。妈妈送走小强时的情景更是令人肝肠寸断。妈妈送走小强是不是不爱他了?(送,是一种爱)如果不送,是不是一种爱呢?(不送,也是一种爱)老师就有疑惑了,要请大家为老师解疑: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发表你的见解。(送与不送都是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父母的心》去体会一下天下的父母心吧!出示课题二.整体感知1.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征。(2).学会珍惜至亲至爱的感情2.走近作者川端康成:1899年出生,两岁时父逝,三岁时年母逝,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又相继逝世。所以他特别渴望父爱和母爱。1968年以《雪国》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透溢着淡淡的哀怨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由于他的小说艺术——它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典型民族性的日本灵魂”——这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得奖评语。3.检查预习(1)给下列字注音:濑()女佣()酬()舱()褴褛()(2)根据词义填写相应的词语美好的举止姿态。()形容简陋或过于俭朴而显得不体面。()按照原数还给人家。()(衣服)破烂。()拿不定主意。()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4.理清脉络学生自渎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探究新知1.默读课文,找出父母做了几次决定,每次决定的内容是什么?幻灯片:齐读最后一段,怎么样团聚的?(终于)“终于”说明了什么?(艰难)明确: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2.再次速读课文,找出每一次做决定的理由是什么?索回女儿(高潮)送三子(发展)财主夫人要孩子六口团聚(开端)(结局)幻灯片:纵观这些理由,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浓浓的爱心3.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幻灯片:朗读体会,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用一两句话写出夫妇俩的心理。(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_____________________(2)送走长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次子换长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回女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淡淡的哀怨4.品析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个画面最感人?请简述理由。5.小结(1)总结交流评价:爱是什么?(2)把孩子给出去,是现实所迫,富人家条件好,对孩子有好处,也会财主夫人要孩子犹豫,要商量送长子难割难舍送次子无精打采送女儿失魂落魄要女儿痛哭失声送长子对方条件优越送次子,要回长子继承人送女儿,要回次子像婆婆要回女儿太小减轻家里负担,理智告诉他们可以这么做。但是这种理智无论如何都经不起时间情感折磨,骨肉分离,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实在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她要回孩子。我们发现,无论是给还是讨还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之爱心在支持他们。父母的心就是这么矛盾,他们在爱中挣扎。总结: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优越生活条件,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伤害。所以同学们一定体谅这矛盾的父母心,伟大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