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第2课时)》【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目标达成: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重点和难点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学习流程:【课前展示】列举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意义。【创境激趣】利用课前黄色板块导入新课【自学导航】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做()。2、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是(),他总结出()、()、()、()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3、战国末期楚国的著名诗人是(),他的代表作是《》。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黄帝B、夏朝C、商朝D、西周5、端午节是为了纪念()A、孔子B、老子C、墨子D、屈原【合作探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这句话选自什么著作?谁写的?(2)他是什么时期哪国人?代表作是什么?(3)有什么美誉?【强化训练】列举夏朝至战国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成就。【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