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一、一、知识导航:1.1.学习目标(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2.2.学习指导:本单元主要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我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学习本单元要重点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历史知识;正确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二、二、热点点击例1.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短暂发展的原因是()①帝国主义的贷款②军阀政府的支持③辛亥革命的刺激④帝国主义无暇东顾A.①④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这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阅读题干,理解题意,对历史问题原因,一般从内因、外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几方面去思考,着眼于历史事件的背景来考虑,对这一组选择题提出的4条信息可以分析由③④组成的,由此确定正确答案D例2.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在()创办的A.上海B.北京C.天津D.武汉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阅读题干,理解题意,明确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指的哪个机构,回忆所学的知识是指商务印书馆,进而判断出出版地点是在上海,因此正确答案是A。例3.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风云儿女》D.《渔光曲》解析:这是一道判断型选择题。题目中给出的4个选项都是中国较早拍摄的影片,有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无声电影,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因此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要求选出第一部无声电影,根据所学知识,A是正确的。三、三、资料下载1.张謇少年轶事清代改革家梁启超称张謇是位“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的过渡时代之英雄”。他何以成才、成业、成英雄?回答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审视张謇少年轶事,足见非同一般。张謇4岁学识《千字文》,5岁已能从头到尾背得一字不错,便随兄进了邱家书塾的书房。11岁念完《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孝经》、《学》、《庸》、《论》、《孟》、又开始念《诗经》、《国风》,听人念《滕王阁序》已能领会。先生试出上联:“月沉水底”,他即对下联:“日悬天上”,四字对已作得相当工整有水平。12岁的一天,张謇的父亲在其书房和先生闲谈,忽见一个武官骑了一匹白马从大门外走过,先生随口出了个“人骑白马门前去”上联,张謇出口而对“我踏金鳌海上来”,气势宏伟,无瑕可击。13-15岁《尔雅》、《春秋》、《左传》等读完,能做八韵诗,制艺成篇,足显才气。张謇从小写字也极用功,什么体都临上三五十遍,从不间断。16的张謇开始进入科举考试去州试,可名在一百名外,而其父的朋友范当世获第2位,回书塾后先生大为呵责:“假如有1000人去考,要取999人,只有一个人不取,那就是你!”张謇听之非常难过。于是在塾中窗格上、卧室帐顶上,无处不写“九百九十九”五个字。以后,他睡时总用两根短青竹头将辫子夹住,只要头一动,身一翻,辫子牵痛头皮而醒,便不管天亮不天亮,立即爬起读书,又处处看见那五个大字,不由得伤感落泪,就不觉疲倦了。第二年又考,张謇名列前列,范反落在其后。每到夏天,蚊多肆虐,张謇每夜点着一盏油灯,写字读书,桌子底下的两只脚,被蚊虫干忧咬得苦不堪言。他想得一法,搬了两只空坛子摆在桌底下,将两腿伸进坛子,以抵挡蚊子侵袭。他历经乡、县、州、院、殿各级各类科考共26次,在试场度过了160天,8次未中,7次前10名,9次第一名,终于41岁中状元。2.照相机何时传入中国的?现在世界上以1839年1月19日为照相机发明日,因为法国科学家达盖尔研究成功的银板照相法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