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学案一、课前预习:1.字词注音:嗜()学弗()之怠()或遇其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足肤皲()裂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日再食()右备容臭()同舍生皆被()绮绣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2.反复朗读课文二、课堂学习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二)文体简介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三)检查朗读课文情况。(四)疏通全文大意。1.解释加点字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翻译(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内容理解1.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2.默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3.与作者读书时相比,“同舍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5.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原话回答。6.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第三课时【基础知识训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嗜学()叩()问叱()咄()俟()负箧()曳()屣()皲()裂媵()人衾()容臭()烨()缊()袍敝衣(二)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这里是的意思。(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1.走送之(走古义:今义:)2.日再食(再古义:今义:又,又一次)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今义:)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今义:判断动词)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古义今义:趋向)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今义:与“真”相对)(四)解释下列加点字,注意对一词多义字的积累。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计日以还()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质:援疑质理(质,动词)至:色愈恭,礼愈至()至舍()(五)解释文中的重点词1.余幼时即嗜学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益慕圣贤之道4.未尝稍降辞色5.故余虽愚6.卒获有所闻(六)下列各句中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A.手自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