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水体运动与地表形态塑造规律【考纲要求】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地壳物质循环4、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知识体系构建:1、地球上的水知识框架2、地表形态塑造知识框架课内探究案考点一水循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2.农林措施中,“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入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3.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但是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例1.(2013·安徽卷,26)右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考点二河流补给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雨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温度。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注意过程曲线弯曲变化的时段、峰值的流量。如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温度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3.结合河流的径流量,并对照河流补给确定河流的补给形式。甲河流量与降雨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4.确定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甲河水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流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例2.(2013·山东卷,1~2)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2~3题。2.该流域开发过程中()。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3.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考点三洋流1.结合图示理解洋流分布规律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例3.(2013·浙江宁波模拟)读图,回答4~5题。4.根据左图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区()。A.在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B.在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C.在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D.在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5.A洋流可能出现在右图中()。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考点四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种类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地貌褶皱背斜岩上拱起层向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一般成山,有时成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一般成谷,有时成山(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断层地垒两个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地堑两个断层之间相对下降的岩块,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1)利用向斜找水: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3)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4)地下隧道的开凿应避开向斜部位,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5)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例4.石油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构造等高线(单位:米),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的构造情况,它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