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苏联改革的原因:1.根本原因:的弊端日益显现2.促进因素:①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A会议:苏共“二十大”(1956年)B文件:《》C影响:对斯大林的,尤其是对斯大林错误原因的错误分析,引起了人们的,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②二战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二、苏联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时间:1956—19642.内容:①政治改革:A破除斯大林的,强调原则;B平反,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②经济改革:(1)农业:A取消农产品的制,实行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B撤消全国的,把所有农业机械卖给;C大规模开垦,提倡种植,提高粮食产量;(2)工业:A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的一部分权力下放到,扩大和的权限;B精简;C大量压缩国民经济3.失败的原因: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②赫鲁晓夫的改革是没有真正触动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③随着他的下台,改革也就结束了。<2>勃列日涅夫改革1.时间:20世纪60、70年代2.内容:①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提出扩大党内外。②经济方面:在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是:A恢复部门,加强对经济的;B扩大企业的,运用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3.结果:①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②但是年以后,苏联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率逐年,进入时期。4.失败的原因:①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②年,勃列日涅夫改革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③推行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经济负担日益沉重。<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首先进行经济改革①改革的重点是用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承认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内容:A政府减少了计划指标,代之以计划指标;B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了结构;C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迅速发展;D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和,还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E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制或建立农场。③结果:经济改革并没有迅速取得预期的成果。2.把改革的重点转向领域①内容:1988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主张“、和”。②影响:A一些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乘机全盘否定、全盘否定和。B势力泛滥,激化;C在苏共内部也产生了严重分歧,各派别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D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3.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①内容:设立苏联职位和修改苏联的决议,从苏联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②影响: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总统,但他的声誉与对国家的控制力却日益下降。4.1990年苏共的“二十八大”①内容:A对“”做了全面的阐述;B宣布在苏联实行制、制和制;C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元化和多元化。D在经济改革方面将采取向过渡的方针。②影响: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各加盟共和国的倾向日益加强。5.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自行解散,苏共随即瓦解;6.1991月12月21日,除三国和之外的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宣布建立“”,苏联实际上已经解体。7.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联总统的职务,将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苏维埃政权不复存在。三、苏联解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2.促进因素:①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长期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没有明显成效;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放弃党的领导地位,用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苏联,使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②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推动下,苏联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③美国的冷战和美苏争霸战略,使苏联在经济上增加了许多困难;④东欧剧变的影响,东欧各国纷纷由社会主义演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四、苏联解体的教训:1.要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一定要抓住执政党的建设3.执政后,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提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