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述]1、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框架。2、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是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4、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新发展。第1-2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及教学要求】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4.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1.了解“文革”中民主和法制遭受破坏的典型史实。2.运用史实来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运用史料和发生在本土地区的史实,感受和说明失去民主法制的保障,人和社会将会面临怎样的灾难。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1.列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修改宪法、提出“依法治”战略等方面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2.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说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3.感受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里的喜和忧,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养育自觉投身民主法制建设的公民素质。【高考回眸】1.(07广东单)11.《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A.确立了国家性质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2.(2003年新课程文综)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D.成立全国政协【知识结构】一、新中国的诞生1.准备:人民政协召开(新政协)(时间地点中心议题)内容:①选举产生②通过了《》。“共同纲领”(内容)社会性质:国家性质: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共同纲领”具有性质。③大会还通过《》,选举产生(主席、副主席)④会议决定改北平为,为新中国的,以为国旗,《》为国歌,采用纪年。2.经过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召开。会议任命周恩;以《》为施政方针。②开国大典3、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纪元。①推翻了②标志着③是继[要点补充]1、书本P62可以看出人民政协具有什么特点?2、建国初期,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组织原则:2、确立:(1)大会制定了《》①内容:规定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②原则:体现了原则和原则。③意义:是我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经验总结,是建保证,极大地调动极性;(2)建立了3、意义①。(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度状态)②奠定了基础;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体现了4、巩固发展①1959年召开,当选为国家主席。②1964年召开,周恩来提出实现的宏伟目标。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建立(19年)①标志:②作用:2.职能改变(19)①性质:主要职能:②(民主党派的任务P66)3.发展的新阶段(19)①目的:②内容: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含义:2、背景①中国是由②少数民族的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3、建立①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