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在抗日烽火中发展壮大(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1.发展壮大的表现〈1〉抗战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①倡导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原因:党的性质,不仅代表工农利益更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社会性质,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B表现:1、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2、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抗战。②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人民战争路线)A定义: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B会议:1937年洛川会议C地点:敌后战场③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A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聂荣臻)B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陕甘宁边区④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2〉抗战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8)①中共面临着严重困难:A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分裂活动日益严重。B日军开始重点进攻中共领导敌后战场。②中国共产党的政策:A百团大战a时间:1940年b目的: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争取形势好转c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B对国民党顽固派坚决斗争,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③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A出现困难的原因:1、1941年日军对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2、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进行封锁。3、自然灾害的影响B政策和措施:a政治方面: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团结各阶级、阶层共同抗日。b经济方面: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又团结了地主一起抗日;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c思想方面:开展整风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思想基础。④召开中共七大,迎接抗战胜利A背景: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前夕B时间:1945年C地点:陕北延安D内容:制定了抗战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E意义: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了重要准备〈3〉抗战战略反攻阶段(1945.8-9)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①表现:抗战胜利时,中国共产党已拥有一百二十多万党员,抗日根据地面积近一百万平方千米,人口近一亿,军队一百二十余万人。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②原因: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坚持敌后抗战,赢得人民信任,发展壮大了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1945年8月—1949年9月)1.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到中国人民和美帝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2〉在美国“扶蒋反共”的策略下,蒋介石用假和平,真内战来赢得备战时间①原因:A根本原因:用和谈作缓兵之计B促进因素: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②表现:A重庆谈判:时间:1945.10.10对象:政府与中共中共谈判原因: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结果: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未能达成协议: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B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2.解放战争的经过〈1〉蒋介石进攻战略阶段:(1946夏—1947.5)①开始标志: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②中共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③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④中共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2〉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①背景:A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B蒋介石发动重点进攻,使中原地区防守空虚,有利于反攻C土地改革运动的进行a时间:1947年b《中国土地法大纲》c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d意义: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D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减少解放区损失②时间:1947年6月③人物:刘伯承、邓小平④军队:晋冀鲁豫解放军⑤历史意义:揭开了战略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