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的描述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在《人体的营养》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对“消化”这一概念有完整的认识,首先可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到食物必须经过复杂的变化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接着认识消化系统是这一复杂过程的结构基础,重点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初步理解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过程。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有关于食物消化的基本生活经验,但对消化的原理并未进行过深入了解。本节课就是帮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人体消化过程的本质,建立较为完整的概念,并能以此解释生活中的常见问题。2.能力基础:学生已经能初步设计对照实验,并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并预测实验现象,这一能力还需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升。3.心理特点: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逻辑思维发展很快。所以在课堂上可通过模拟实验等多提供形象化的情境,再加以理论的分析,以促进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提高。探究实验也可通过分析后再验证再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教学目教学目标标1.知识目标:1.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1.2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1.3初步理解食物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完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组做探究实验,加强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1.消化的概念;2.消化系统的组成;3.通过小组做探究实验,理解淀粉在口腔内的变化过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分析能力。1.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2.通过对照自身和图片练习准确指认3.通过对探究实验进行分析、验证、再分析而加深对消化的理解。教学难点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受唾液量、温度控制等多种因素影响;2.实验现象的分析。1.采用舌抵上腭的方法制取纯净的唾液,并用恒温水浴箱集中加热,以提高实验效率。2.先预测实验结果再滴碘液验证。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简要阐述1.问题导学法,用问题贯穿教学中的知识目标;2.直观图形法,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3.探究实验法,理解消化的意义和消化的本质;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依据一、导入俗语说:吃饭不能“狼吞虎咽”而是要“细嚼慢咽”,这是为什么?回答教师提问。由此引出课题。二、问题导学呈现本节课需解决的五个问题。倾听并思考。以问题形式呈现知识目标。三、阐述概念1.提问:食物为什么要消化?演示实验“透析袋中的淀粉”,分析大分子无法透过细胞膜。2.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消化的?帮助归纳总结,把学生提出的概念写在黑板上。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概念表述。4.与学生的说法进行对比,指出表达概念要用词准确精炼。1.观察并说出实验现象;讨论并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2.谈谈自己对消化的理解。3.阅读教材“消化”的概念,在课本上划线、圈出关键词。4.对照自己写的句子,修正前概念。1.通过演示实验将问题具体化。2.通过学生表达来了解其已有的前概念。3.强化“消化”的概念。四、概述消化系统1.让学生说说自己身体有哪些消化器官和各器官的位置。2.呈现消化系统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各消化器官的名称。补充或者纠正学生的不完善或者错误的认识。3.归纳说明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再以此提问。1.结合自己的身体自己说说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及各器官的位置。2.观察对照课本P29页图示再逐一认识各种消化器官的形态和名称。3.根据分类法集体回答教师的提问。1.先有感性认识,呈现前概念,再纠正认知错误,形成正确的新概念;2.学会用分类的方式归纳消化系统的组成。五、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消化系统如何完成消化功能?引出口腔的作用。2.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给出提示“淀粉不具甜味”,引导分析原因。3.结合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分析实验可设置的变量,尝试设计实验。4.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