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最新考纲探究线索核心素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图,定位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区域环境特征。2.综合思维:抓住区域环境特征,分析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3.人地协调观:科学合理指导人类活动,促进区域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对应学生用书第215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地貌形态不稳定、沟谷纵横土壤土质疏松,易被侵蚀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人为原因农业生产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不合理利用土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2.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5)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3.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措施具体做法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等;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农业技术措施采取保水、保土和改善耕地栽培措施等小流域综合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认识荒漠化[特别提醒]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因素)。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①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2)荒漠化的成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②人为因素[特别提醒]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1)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2)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3.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防治内容(3)防治原则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4)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1.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问题次生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原因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②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③土壤:表层土层疏松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碱化的危害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④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2.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石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喀斯特地貌发育;②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③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石漠化的危害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③水土流失加剧;④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②保护自然植被;③植树造林;④建立自然保护区;⑤实施生态移民等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只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才是荒漠化。(×)2.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大规模采挖虫草会导致荒漠化。(√)3.山地地区的梯田耕作活动会加剧水土流失。(×)4.在西北地区大范围植树造林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二、区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