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即过渡时期(1949—1956),其历史使命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度,其矛盾是农民与地主、工人与资本家。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政治基础:巩固新生人民政权〈1〉措施:①解放全国领土A到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台湾、西藏和一些沿海岛屿以外的全国领土;B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②土地改革A时间:1950—1952B意义: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③抗美援朝A时间:1950—1953B意义: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和平环境〈2〉作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经济基础: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措施: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A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B作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社会的经济命脉②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A性质:国家资本主义B态度:扶植③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2〉作用:①经过三年努力(1950-1952),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②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③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立①时间:1953年②内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③特征:把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2.一五计划的制定①内容:A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③特征:把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3.一届人大的召开:制定宪法①时间:1954年②内容:A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和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B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③特征: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④意义:A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它为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C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社会主义改造①时间:1953—1956②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③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2.改造的过程①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B原则:自愿互利C步骤: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生产合作社,逐步向前推进D时间:1953年开始改造,1954年掀起大办农业社的热潮,1956年农业基本实现合作化②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步骤:私营工业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即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即公私合营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逐步改造生产关系和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B时间:1953年开始改造,1954年转入重点,1955年掀起高潮,1956年基本完成。C特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以赎买的形式进行3.改造的影响①积极影响:A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劳动分配上,基本上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从而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消极作用:A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对农业、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B对一部分私营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以致在长时间里遗留了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