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1.背景(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2.措施(1)政治上: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3.影响(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春秋繁露》核心论点:(1)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君权神授”神化了君权统治的合法性;“天人感应”一定程度上给君主统治一种限制,希望天子奉承天的意志统治人民。(2)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规范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又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1.科技(1)造纸术①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2)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4)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2.书法艺术(1)主要特点①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②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2)文字演变字体时间特点甲骨文、金文殷商时代比较成熟的文字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始于秦朝,成熟通行于汉魏时代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楷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行书晋代开始盛行兼楷书和草书的长处,工整清晰,飞洒活泼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殷商时期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3.绘画艺术:先秦两汉时期,盛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4.汉赋(1)特点:气势恢宏、辞藻华美,反映文人气度和时代精神。(2)成就: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乐府诗乐府诗是两汉文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东汉时期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教材补遗】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西汉初年,统治者用“黄老之学”治国,对经济恢复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禁绝百家“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图解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观点: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同时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教材补遗】天人合一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类社会与宇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