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第2课时)【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通过阅读来提高理解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目标达成:1、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谥号文正,陕州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创境激趣】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自学导航】1、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所表示的语气。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合作探究】1.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2.从劝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对其谆谆教导。他具有王者的风范。【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强化训练】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1.蒙辞以军中多务()A.把B.被C.用2.即更刮目相待()A.立即B.就是C.如果,假如3.蒙乃始就学()A.于是B.却C.只,仅仅4.结友而别()A.并且B.但是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归纳总结】《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文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没有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有情味。【板书设计】启示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学习要趁早。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待人真诚,友谊常在。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