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四单元20《口技》学案11同学们,在相声《洛桑学艺》中,洛桑仅凭一张嘴就把许多乐器的发声模拟得惟妙惟肖。其实,“口技”这朵艺术奇葩在我国古代就早已盛开。现在我们通过《口技》一文来欣赏一下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学习提示: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学习时,我们首先通过整体感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再通过揣摩探究,领悟用词、选材及写作手法;通过延伸拓展练习一下;最后看一看本文与中考的关系。一、整体感悟:(一)、初读,扫清字词障碍:1、注音:①吠()②叱()③齁()④咳嗽()⑤中间()力拉崩倒⑥曳屋()许许()声2、解释词语:①会:②团坐:③絮絮:④间:⑤许许:⑥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3、用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组词:①不能名其一处也()②几欲先走()③絮絮不止()(二)再读,理解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1、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二、分析揣摩:(一)用词特点:1、请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副词,并讨论一下其作用。2、请找出文中的数词,并讨论一下其作用。(二)选材特点:1、用词语概括表演中的三个场面:2、上面的三个场面中分别摹拟了哪些声响,它们是怎样变化的?三、探究质疑:(一)以动写静:1、遥闻深巷中犬吠。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你能举几个以动衬静的诗句吗?(二)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探讨一下其作用。(三)“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在结尾出现有什么作用?四、延伸拓展:1、阅读《老残游记》的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后半回(即课文《绝唱》)或《陌上桑》。思考:在写法上与本文有哪些相同之处?2、写作训练:(任选一个口述或写作)①请描写一个你们班(校)同学的演讲。②你的老师讲课一定很好,请描写一下。五、中考链接:(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扶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妇抚儿乳2、文中有一个表示评价赞美的句子,写出并翻译。3、文中提到的口技属于民间技艺。请你再列出你喜欢的一种民间技艺,并说明喜欢的理由。(2003年聊城市中考试题,2003年山东省中等学校招生试题)(该段可略去)(二)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①解释文中加点的词。A、之B、名C、股D、走②、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③、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D、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④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超过30个字)(1999年南京市中考试题)参考答案:一、整体感悟:(一)、1、①fèichìhōusòujiànyèhǔ2、①适逢,正赶上②围绕而坐③唠唠叨叨④夹杂⑤呼喊声⑥名词,手指动词,指出3、①莫名其妙②走马观花、走投无路③絮絮叨叨(二)1、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部分2、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意思对即可)二、(一)1、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等,表明时间的变化2、一、表明道具少百、百千等表明表演技艺高超(二)1、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2、具体声响略由少―多(小―大)多―少(大-小)少―多(小-大)三、(一)1、用远处深巷中传来的微弱的狗叫声,来营造深夜的寂静气氛。2、用老鼠跑动、偷食的细微声、盆器倾侧声、妇人睡梦中的咳嗽声反衬深夜的寂静。①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王维《鸟鸣涧》)②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