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内训练学案重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难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探索成败的原因,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人民教育的奠基情景激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自新中国建国初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绩?”知识归纳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制度创立的措施及特点(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发展的措施:人民政府先是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并进行初步改革;同时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IH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并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2)特点: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制定过程(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辛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2)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雾求学欲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自校教育制度。3.成果(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3)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特别提示新中国政府重视教育发展的一些重大举措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根据这一方针,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1954年,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者。”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广泛开展。典型剖析【例l】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在(A.1949年B.1952年C.1954年D.1956年【变式训练l】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教育方针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刘少奇C.邓小平D.周恩来知识点二宋词与元曲情景激疑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呢?知识归纳1.“文革¨初期教育受到的冲击在全国一片混乱的形势中,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到各地进行大串联。不久,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复课闹革命"的通知,但在天下大乱的局势中,学校秩序早已陷入混乱之中。“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国中小学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2.高等学校升学考试制度的废除197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恢复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改为“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学生“学习期满后,原则上回原单位原地区工作"。它实际上停止了从高中直接升人大学的传统做法,同时也废除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然而,由于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发挥,教学秩序又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大幅下降。3.“文革"的严重破坏“文化大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