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题: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学习纲要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苏联成立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社会主义工业化2.农业集体化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学习重点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难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课时安排:一课时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学习提示:本课内容中两种经济政策比较容易把握,但对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难度较大,可先识记内容,然后慢慢理解。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1.为了平定国内的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的武装干涉,从1918年开始,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品配给制。这一非常措施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了新的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改变经济政策。3.1921年春,俄共(布)根据列宁的意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有: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4.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它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5.十月革命后,原俄罗斯境内建立了多个苏维埃共和国,它们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于1922年底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6.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和斯大林领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25年,联共(布)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1928年开始,苏联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7.1927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经过几年努力,苏联的农业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8.1936年,苏联颁布了新宪法。新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苏联在斯大林时期,一切经济活动按国家规定的计划运行,采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党政不分。9.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权力愈来愈集中到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22年,苏联成立。从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为了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肯定下来,1936年苏联颁布了新宪法。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合作探究(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