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盐类水解上海市高桥中学俞月红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确定:在学习《盐类水解》之前,学生已学过盐能跟金属、跟碱、跟酸、跟盐的反应,还学过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水的电离等知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盐类水解的概念和盐类水解的规律等高级规则的习得,属于信息加工类中的复杂学习,所以我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通过学习,为今后书写水解方程式和学习化学平衡的移动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的确定:1、陈述性知识目标1)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知道盐类水解的应用。2)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初步根据盐的组成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2、智慧技能目标1)学生参与每个问题的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得到问题的圆满解决2)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得到锻炼3)组织学习策略进一步训练3、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逐步渗透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等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任务分析:起点能力与使能目标起点能力学生已掌握溶液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学生已学习盐跟金属、并且已知草木灰的主要成分:K2CO3跟酸跟碱的反应它的水溶液呈碱性并且初步具备组织学习的知识使能目标1通过测定盐溶液PH值的实验,知道某些盐溶液有酸碱性使能目标2知道盐溶液的酸碱性是由盐的水解造成的使能目标3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目标4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1形成盐的知识网络体系支持性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与学的策略这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引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和过程。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前先创设问题情景,列举泡沫灭火器的反应机理,得出盐和盐的溶液反应后不是得到两种新盐,而是酸和碱的结论。这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产生了冲击,激起了不小的浪花,形成了实验现象与已有知识的极大的认知差距,从而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层层递进,用学过的知识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来认识未知世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提高。重点与难点:重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和规律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训练教学媒体:实验,多媒体教学环节(生)激发兴趣信息处理验证讨论信息提炼,创新应用(师)设计问题提供素材点拨总结提高教学过程师同学们都知道:现代社会住宅高层化、燃料煤气化、装潢高档化、使用电器化,火灾的隐患和发生率明显升高,在消防中常用到泡沫灭火器(呈现),同学们是否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及原理呢?让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推知结论。(师说明:泡沫灭火器内装的化学药品:NaHCO3溶液、Al2(SO4)3溶液。)演示在玻璃仪器——抽滤瓶中做模拟实验。多媒体显示:Al2(SO4)3、NaHCO3、H2OAl(OH)3、CO2、H2O盐+水碱+酸(创设问题情景,形成认知差距,激发求知欲)师问初三时我们曾学过盐和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而以上式子好象不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这说明盐的某些特殊性质我们尚未掌握。下面我们就到未知领域去探究一下盐还有那些特殊的性质?多媒体显示提问:盐溶液究竟有无酸碱性?(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提供素材。)生实验测定盐溶液的PH值(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充分感知)学生报告实验现象及结论:2有些盐溶液呈酸碱性Na2SO3Na2CO3NaAc溶液呈碱性CuSO4NH4Cl溶液呈酸性NaNO3KCl溶液呈中性[组织问题解决]根据前一节教材的内容,溶液呈酸性、碱性意味着什么?学生思索并回答:溶液中CH+≠COH-教师追问:上述盐的组成中都不含H+与OH-,那么溶液H+、OH-源自何处?学生答:溶液中有H2O,学生顿悟,H+、OH-来自水的电离。教师问:水是中性物质,在常温下电离出CH+=COH-=1.0×10-7mol/L那么溶液中为什么会出现CH+≠COH-的情况呢?学生分组讨论(以NaAc为例)师启发生阐述:Q1.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过程?Q2.电离出的离子间是否会引起“关联”反应?Q3.结果导致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CH+和COH-如何变化?[点拨-概括归纳]师生交流讨论结果多媒体显示:CH3COONaCH3COO-+Na++H2O=H++OH-‖CH3COOH教师说明:由于生成了弱电解质CH3COOH,所以CH+减少,导致H2O的电离平衡被破坏,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使COH->CH+,溶液呈碱性,这就是本课的主题——《盐类水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