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课文出现的生字词:接风洗尘、风靡、幽情、山岚、堪称、谛听等;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3.体会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在学生读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教师点拨、引导等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热爱祖国的宝岛台湾。学习重点: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和富于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学习难点:本文语言富于情韵美的特点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风靡()山岚()谛听()雄踞()鱼鳖()静谧()一泓()幢顶()堪称()红桧()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接风洗尘风靡堪称山岚禅幢3、查资料搜集有关台湾阿里山的知识4、作者简介5、初读课文完成练习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阿里山个人主页天下()二、课内研讨1、导入2、整体感知,移步换景(1)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小结写法:(2)阿里山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欣赏美景,感悟情感(1)作者给我们描绘哪些美如画的风光?请你仿照老师的示例也来绘绘你喜欢的“一幅画”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这是一幅林海云雾画。那森林似汪洋,茂茂密密;山上云雾浓稠,树干都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中,人走其中,真有“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感觉。风光美如画:林海云雾、、、。(2)在这美丽的风景描绘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吗?(3)自由读这四幅图画,小结这种:的写作方法。4、学生质疑5、小结本节课:这节课你的收获。三、训练巩固1、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2、课文第7小节中引用的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是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3、歌曲《高山青》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四、拓展延伸仿句练习1、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2、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不到,何以?不到,又何以第二课时一、预习导学1、本文是一篇美文,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在()()()()()表现为()()。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摘录下来,并体会其中的感情。二、课内研讨1、导入2、品析语言的音乐美(学生分组讨论)节奏美:拟声美:音节美:修辞美:3、欣赏语言的情韵美(1)融情于景(2)托物抒情4、男女生读有关段落5、深入探究你认为神木美不美?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阿里山神木矗立在阿里山的天然森林区,是一株树龄达三千年的老红桧。红桧属柏科常绿乔木,质地幼坚,宜作桥梁、家具等,是珍贵木材之一。桧树一般生长缓慢,非百年不能成材,所散发的馥郁气息,历久不衰。阿里山神木的寿命和体积都很罕见。树身高五十三公尺,树围粗约二十公尺,是阿里山之宝。神木历尽沧桑兴替,而能不毁于雷火斧金,所以又被尊为树神。6、小结:高山常青,涧水常蓝……台湾民谣: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明年我们回大陆。三、训练巩固(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作者连用三个,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反衬。(2)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作者采用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鲜明的文字,强调林区的。(3)这一段文字以有反衬,营造一个“静谧的世界”,收到了“”(填一诗句)的艺术境界。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1)“不知谁哼起《高山青》”句与文章开头唱《高山青》相呼应,以起,以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整个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