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士”的崛起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核心论点:诸侯争霸、社会大变革推动了士阶层的崛起,士阶层的崛起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先秦诸子思想学派人物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孔子(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③“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3)整编文献:《诗》《书》《礼》《易》《春秋》等孟子(1)政治:①“仁政”;②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1)政治:①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②“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道家老子(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2)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3)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开创道家学派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道家思想得到发展法家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无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代表下层民众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对百家争鸣的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冲破西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阻碍;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要求改变现状,获取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新兴知识分子的独立兴起,自然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舆论制造者的角色。这一切的合力,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科技(1)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3.绘画: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1)《诗经》①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三百多首诗歌。②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风》的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③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2)楚辞①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②代表作: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③影响:楚辞称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指《诗经》)”“骚”并称。1.背景:春秋时期,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诸侯争霸和礼崩乐坏使人际关系紧张。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2.主张(1)政治①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