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6.4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制造和分解、利用(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和实验,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2.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二、课前预习1.用于检验淀粉的试剂是2.用于检验氧气的方法是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和,产物是和。4.准备实验器材。三、课内导读设疑:1、在通常情况下,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2、叶绿体有什么功能?3、绿色植物是怎样通过叶绿体制造有机物的?4、绿叶在光照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什么有机物?(一)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一: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启发学生思考: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3、为什么要用酒精脱去叶绿素?4、为什么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5、为什么隔水加热酒精而不能用火直接加热酒精?6、往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7、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遮光部分与未遮光部分的颜色有什么不同?8、遇碘变蓝是什么物质的特性?9、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实验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材料是生长旺盛的金鱼藻或黑藻。在温度20ºC左右,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很快可以看到水藻放出一串串小气泡,这些小气泡通过漏斗的收集都汇入到细试管内,并且使试管的水排入到烧杯中。启发学生思考:(1)这些气泡是金鱼藻在光照下产生的,可能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2)我们怎样检验这些气体呢?(3)什么气体能够帮助燃烧?(4)试管中的氧气从何而来?(5)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二)光合作用的原料实验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教师在做演示实验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实验三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特别要指出在甲装置中放NaOH的目的。然后启发学生思考:(1)甲、乙两套实验装置有什么主要区别?(2)随着时间的延长,甲、乙两套实验装置内的空气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检验:将甲乙装置内的叶片处理后滴加碘液,观察变色情况。现象:结论:是光合作用中的一种原料让学生阅读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结论:光合作用中的原料还有活动:探究光合作用中有气体交换。见课本P150页。通过活动,你能解释疑问吗?(1)叶圆片边缘露出一个个气泡,气泡逐渐增大,并叶片上浮,浮上水面叶圆片释放气泡后又沉入水底。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光照下叶圆片吸收溶解在水中的,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的缘故。(2)解释A、B两杯叶圆片从沉入水底到浮上水面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四、当堂练习1、用黑纸片遮盖叶片的方法是()A、把黑纸片对折后套于叶柄到叶片中间处即可B、把黑纸片对折后套于叶尖到叶片中间处即可C、用一张黑纸片遮盖叶片下表面即可D、用一张黑纸片遮盖叶片上表面即可2、用于检测淀粉的试剂是()A、酒精B、碘酒C、蒸馏水D、稀米汤3、光合作用产生了()A、二氧化碳和水B、二氧化碳和能量C、有机物和氧气D、有机物和二氧化碳4、有人按下面方法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没有发现淀粉,他的操作可能是()A、把叶片部分遮光后将植物体放在密封玻璃钟罩中B、在阳光下照2小时C、把叶片放在沸酒精中褪去绿色D、将褪去绿色的叶片浸入水后推平,加入碘酒五、课后反思六、课后作业1.将经过饥饿处理的一叶片(在黑暗中放置一天),中部的叶脉切断,给予光照2小时。发现,叶片下部产生了淀粉,而叶片上部无淀粉生成。其原因是()A、切断叶脉阻断了水分运输B、切断叶脉阻断了CO2运输C、切断叶脉阻断了有机物的运输D、切断叶脉阻断了呼吸作用2.国外试行用“汽水”(碳酸饮料)浇灌植物,它的作用是()A、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利B、改良碱性土壤,调节pH值C、有利于土壤中Ca2+、Mg2+被植物吸收D、加速光合作用的进行3.在金鱼缸中放养适量的金鱼藻,金鱼将生活得更好,其主要原因是()A、增加了金鱼所需的食物B、美化了环境C、增加了水中的氧气含量D、增加了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3、用金鱼藻做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不能说明()A、氧气不易溶于水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燃C、金鱼藻是做该实验的理想材料D、有氧气产生肯定有淀粉生成4、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证明()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