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地图与地球运动规律网络构建备考指导本专题复习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两方面内容:(1)强化地方时、区时计算能力的训练,尤其是结合时事新闻进行相关的计算。(2)弄清弄透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明确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进而带来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基本原理,理清与之有关的判断季节变化等问题的基本思路。考点一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K\s\up7(考题调研)(2018·北京卷)在乡村振兴计划中,某行政村拟修建的村史馆和培训中心分别位于该村西南部和东北部。该村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1千米,主干道从南向北穿过,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该村。读图,回答第1题。1.与上述信息相符的是(A)A.甲B.乙C.丙D.丁【解析】A对:甲图中主干道呈南北方向,河流大致呈东西方向,村史馆位于行政村的西南部,培训中心位于行政村的东北部,与材料中描述的信息相符。B错:乙图中村史馆位于行政村的东北部,培训中心位于行政村的西南部,与材料中描述的信息不符。C错:丙图中主干道呈东西方向,河流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与材料中描述的信息不符。D错:丁图中主干道呈东西方向,河流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村史馆位于行政村的东南部培训中心位于行政村的西北部,与材料中描述的信息不符。H\s\up7(核心突破)1.经纬网应用的“三定”功能(1)定位置地球上除了极点外,任何地点都有一定的经度和纬度,这也是区域定位的重要方法。如北回归线经过北非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印度、我国华南地区、墨西哥高原等地。(2)定方向①利用经纬网定“方向”a.定南、北:位于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的在北,南半球的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b.定东、西:同是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是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经度,则要看两点的经度和,若经度和小于180°,则东经的在东,西经的在西;若经度和大于180°,则东经的在西,西经的在东。c.在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上,靠近北极点的在北,选择劣弧段,在逆时针方向上的点在东;在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上则相反。②利用经纬网定“最短航线”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度。(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a.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如右图中弧AB)。b.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如图中同一条纬线上MK之间的最短航线是弧MPK,而不是弧MQK,赤道上除外)。c.晨昏线上的两点,由于晨昏线本身就是一个大圆,故两点间最短航线就是两点之间的较短晨昏线(即劣弧线)。(3)定距离①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经线长度约为111千米。②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度约为111千米。③在南、北纬60°的纬线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度约为111/2千米。④任何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经度相差n°的纬线长度为111×n×cosφ千米。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和应用(1)判地势: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的分布趋势,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势特征;有时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也可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地势特征,如台湾省河流多自东向西流,说明地势东高西低。(2)判坡向:示坡线——与等高线垂直,指向坡度降低的一方。(3)判坡度:同一幅等高线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不同图幅进行比较时,要考虑比例尺的大小、等高距的大小等情况。(4)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①海拔:根据等高线数值,可以判断每个地点的海拔。②相对高度a.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小数、小于大数”的法则读取。b.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曲线内部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大数、小于小数”的法则读取。c.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其中n为两地之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5)判断两地温差: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一般海拔越高的地方气温越低,对流层中海拔平均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6℃。(6)判断地形的影响①对气候a.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阳坡和阴坡(阳坡气温高,蒸发强);b.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滞留。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