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学”》课内训练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历史背景;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五经”、太学和郡县教育体系。2.理解:(1)西汉儒家思想从复苏走向尊崇到独尊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反映。(2)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具有时代特色。3.运用:(1)通过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简要分析,说明加强思想统一是时代的需要o(2)通过对董仲舒儒学的主要思想观点的分析,说明发展后的新儒学已完全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工具o(3)通过汉武帝对儒家的推崇措施和儒家思想已逐渐成为封建主流思想的分析,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各方面。(二)过程与方法1.提取图片和史料信息,拓展教材知识。2.通过图书或网上查阅资料,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3.设置问题.组织小缉讨论、比较、分析.探究解决历史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儒家在秦朝遭打击,在西汉得到推崇,都是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做了重大发挥,有积极作用,也有许多消极作用,它对中华民族心理特征、性格形成和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要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评价其观点。二、重点、难点(一)重点: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及其评价。(二)难点:为什么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从“无为”到“有为”情景激凝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期兴起的政治哲学流派。它发端于战国,盛行于汉初。该学派以老子为宗师,因托古讲学言政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它又攀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为远祖,故称黄老学派。黄老思想在汉初曾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这一思想为什么后来逐渐被儒学所取代?知识归纳1.历史背景2.汉初的“无为而治”(1)指导思想:道家“元为而治”的思想。3.从“无为"到“有为”典型剖析【例1】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实行轻徭薄赋慎刑措施,其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是()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变式训练l】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A.巩固统治和恢复经济的需要B.儒家思想已经过时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D.黄老之学宣扬“天为”思想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情景激凝2005年10月16日到18日,“首届董仲舒学术思想暨董氏I渊源研讨会”在董仲舒故里衡水景县召开。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刘向把他比之为姜太公和伊尹,认为其功业远远胜过管仲和晏婴。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了怎样的思想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知识归纳1.董仲舒的生平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典型剖析【例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A.是董仲舒的建议B.朝中大臣均为儒家弟子C.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D.其他学派的主张不适用于治国【变式训练2】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日:“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知识点三儒学成为正统情景激凝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上书说,火灾是天意的表达,应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武帝却赦免了他。汉武帝为什么这样做呢?影响如何?知识归纳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措施:(2)作用: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3.独尊儒术的结果典型剖析【例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变式训练3】汉武帝推崇儒学思想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④举贤良对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例4】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余波仍极大地影响了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