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一、知识梳理1.第一个五年计划(1)时间与目的:1953~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3)建设成就: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工业化的起步。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1.本课第一个重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起步,对此重点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对“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简单了解即可。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总结出三个方面的基本任务主要是第一个任务。然后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还要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复习时有必要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3.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和引文对宪法的内容、作用及草案的讨论与修改情况作了必要的补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宪法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性的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之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使学生通过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的规定,自然地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三、课标学法点津1.学习“第一个五年计划”,首先要明确其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在此基础上,记住并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通过阅读、识图、分析归纳法的方法把握“一五”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2.学习“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先阅读课文,明确宪法的制定时期、制定机构、主要内容、性质、意义等,并采用强化记忆的方法把握这些知识,对宪法的性质可通过分析课文黑体字来理解。3.歌谣记忆法:三年经济得恢复,现代工业要起步,穷白面貌要改变,“一五”计划展宏图。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川藏公路到屋脊,沈阳机床成绩大,工业落后始改变,齐心步入工业化。民主政治着手抓,54年9月制《宪法》,两个坚持定方向,人民政权治国家。4.思维误区警示:误区:把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国家工业化”等同认识,未真正认识到两者的区别。警示:“一五”计划中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重工业项目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相应地交通运输业、轻工业也有了发展,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下列对“一五”计划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A.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B.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加强C.各项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