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1.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2.岩石的分类(1)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2)沉积岩: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而成,具有层理构造,往往含有化石。(3)变质岩:各类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成。理清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由图忆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1.岩石的分类图中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2.主要的地质作用图中①代表上升冷却凝固作用,②代表固结成岩作用,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3.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题组练通据危地马拉国家减灾协调员称,富埃戈火山在2018年11月28日当天,平均每小时喷发7到10次。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回答1~2题。1.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经冷却形成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A.①B.①C.④D.⑤2.图中的②形成③必须经过的地质作用是()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D.变质作用解析:1.A2.D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①为喷出岩,②为侵入岩,③为变质岩,④为沉积岩,⑤为沉积物。第2题,图中③为变质岩,侵入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图a为桂林象鼻山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a中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的()A.甲B.乙C.丙D.丁4.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A.④—⑦—③B.②—③—④C.⑥—①—③D.③—④—⑤解析:3.C4.A第3题,桂林象鼻山是由石灰岩受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丙为沉积物通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岩,石灰岩为沉积岩的一种。选C。第4题,象鼻山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后,经地壳隆起,在地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选A。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山有一块“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的。据此完成5~6题。5.“金刚宝石”最可能是()A.玄武岩B.砾石C.花岗岩D.石灰岩6.“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海浪侵蚀B.风力搬运C.流水沉积D.冰川侵蚀解析:5.C6.A第5题,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因此“金刚宝石”为侵入型岩浆岩,最可能是花岗岩。第6题,由图中“金刚宝石”的形态可知,其是侵蚀作用形成的,所以排除B、C;由“舟山群岛”可知,与冰川侵蚀无关,应是海浪侵蚀形成的。知道板块构造理论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板块是运动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3.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海岸山脉、岛弧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岭等。[特别提醒](1)全球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是全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板块。(2)澳大利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都位于印度洋板块。(3)板块交界处地震、火山多发,但地震、火山发生地却不一定是板块交界处。题组练通如图是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1.北方四岛的形成原因是()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B.太平洋板块张裂形成C.火山喷发而成D.流水沉积形成解析:选A北方四岛属于东亚岛弧,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由两板块碰撞形成,故A项正确。如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回答下题。2.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解析:选D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为勘察加半岛。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如图为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甲地的宏观地形是()A.海岭B.海沟C.地堑D.裂谷4.下列板块边界,最符合图意的是()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解析:3.B4.D第3题,甲处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交界带上,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形成的海沟;海岭是海底火山;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岩层下降形成的凹陷带;裂谷是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