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第1讲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1.秦的统一(1)(2)(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中央官制皇帝制度①创立: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②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③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③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④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地方制度郡县制①“郡”直属于中央,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核心论点:秦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传承,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2)影响①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②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1.主要贡献(1)统一全国,完成统一大业。(2)巩固统一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筑长城)。(3)建立中央集权制度。2.主要局限:徭役赋税繁重;严刑酷法;焚书坑儒。3.评价: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杰出的政治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1.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3.中央集权的发展(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汉代“斑马式”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国并行制)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黄仁宇《中国大历史》4.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选官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5.外戚宦官专权(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和技术①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2)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3)水利灌溉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②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土地制度的演变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核心论点:(1)商鞅变法,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2)封建土地私有制,导致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导致贫富分化严重,成为封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4.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