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学习目标】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潜伏训练】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神宗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D.武将无能3.宋代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是()A.文臣B.武将C.手工业者D.商人【自主学习】一、政权的建立1、辽的建立:10世纪初,首领统一契丹各部。916年,称皇帝,建立政权,定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2、北宋的建立:960年,建立北宋,定都,就是宋太祖。3、西夏的建立:1038年,族的首领称大夏皇帝,定都,夏位于宋的西北,历史上称为。二、澶渊之盟1、背景:几次北伐失败后,北宋采取“”的消极防御政策。2、过程:1004年,进攻,抵达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在宰相的力主下,亲征,重创。1005年,之间订立和议。3、和议内容:双方,各守疆界。每年送给银、绢等钱物,称为“”。4、评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是实力的产物。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100多年的局面,双方的和都呈现出的景象。三、宋夏和战宋夏双方连连交战,战争破坏了双方的贸易。1044年,订立和约:对称臣,每年送给银、绢、茶叶等“岁赐”,重新开放边境。四、碰撞中的交融北宋对辽、西夏的影响:奖励,迁移大批北上,促进了交流和交融。统治者在推行的同时,还注意革除繁杂的弊端;的党项族全面采取中原方法,建设起系统,还模仿结构,创作西夏,并已应用,西夏冶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游牧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少数民族及契丹传入中原后,深受民众喜爱,中原汉人还一改的旧习,流行,礼仪也受到冲击。【小组合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修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二辽朝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2)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内容。(3)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分层操练】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曾风靡一时,里面有大量情节描写了契丹与北宋的关系。契丹政权的建立者()A.李世民B.杨坚C.赵匡胤D.阿保机2.北宋的北伐失败后,奉行的消极防御政策是()A.被动投降B.“守外虚内”C.主动和亲D.“守内虚外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不识干戈。”这最能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B..促使了宋辽人口急剧增长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D.维持了宋辽间长久的和平关系5.北宋在历史上被称为“弱宋”,与辽、西夏进行了和议,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相同内容是()A.对宋称臣B.北宋送“岁币”C.辽、西夏宋给北宋“岁币”D.辽、西夏推行汉法6.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原因是()A.北宋臣服于辽B.辽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C.汉人“既来之则安之”D.北宋不予接纳北上之人7.杨家将忠义报国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A、北宋与辽的争战B、北宋与金的争战C.南宋与辽的争战D、南宋与金的争战8、岁币就是古代一国向另一国每年交纳一定的钱或实物,用以保求国家边境的安全。11世纪中期,北宋政府每年把岁币送给()A.辽、金B.西夏、金C.辽、南宋D.辽、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