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明湖中学高三地理学案班级:姓名:得分:课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编号15课型复习课主备人郑萍审核人陈永审批人使用时间2012-10-30批阅时间2012-10-29教师寄语:【学习目标】1.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与表现。3.结合实例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前自学】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填出下图的中的地理要素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相互影响,并不断进行运动和能量交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地理环境发展变化。3.整体性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作用: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2.主要体现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地球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2.实例分析(1)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四、桂林山水的成因1.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含有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2)形成机制①岩石②丰富的(3)发育条件岩石条件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透水性好气候条件位于,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最多地形条件该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南北纵贯全境水文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作用强烈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含量较高【课上探究】探究一:整体性概念及表现(1)协调一致性总结: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各要素具有协调一致性变式训练: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分析回答1~2题。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A.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B.整体性特征C.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D.垂直分异规律2.下列有关叙述,属于M环节的是()A.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B.山区坡陡,水力资源丰富C.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制约性(其一发而动全身)填写完整变式训练: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当堂训练】下图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题。(20分)1.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A.终年炎热B.冬暖夏凉C.终年寒冷D.冬冷夏热2.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A.根系不发达B.叶质坚硬,树皮厚C.板状根大,树干长D.叶面宽大,多气孔3.赞比西河在维多利亚瀑布以上的河段为河流上游,该河段()A.干流流速缓慢B.峡谷险滩广布C.支流短小急促D.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4.图中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景观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洋流性质C.距海远近D.地形差异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1)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图乙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15分)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B.地面变干燥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下降(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15分)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11.(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水稻铁路沿线固沙植被的研究(只要符合当地情况即可)(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