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合格考内容标准]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等级考内容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二、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1.褶皱山(1)褶皱的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2)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名称地形判断依据背斜未受侵蚀,成为山地;久经侵蚀,形成谷地中部岩层较,两翼岩层较向斜未受侵蚀,成为谷地;久经侵蚀,地形倒置,形成山岭中部岩层较,两翼岩层较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2)断层的位移类型:位移类型表现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相对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发育成山岭或高地3.火山(1)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而形成。(2)火山:①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形成。②组成: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注1】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注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联】(1)“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2)背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注3】断层和断裂的区别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记】(1)地垒和地堑(2)断层形成的构造地貌①上升岩块形成断块山;②下降岩块形成谷地、洼地;③断层崖形成陡崖。考点一主要内力作用与地貌(一)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二)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典题精研][典例](2018·全国卷Ⅲ·节选)贝加尔湖(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km。据此完成(1)~(2)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