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度表示声音的,是由声源振动的决定的。第1章声现象【复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现象有关的应用。(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收上批改,上课时再发下去)1.声音的产生:由物体而发生,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以的形式传播,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慢,约为;声音在金属中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它在空气中的要,声音具有。3.声音的三个特征:4.令人厌烦的噪声(1)噪声和乐音的区别:乐音是指的声音,它是声源做产生的。噪声是指的声音,它是声源做产生的。(2)噪声的级别和危害:人们用(符号)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为0dB,90dB以上的噪声将会。(3)噪声的控制:减小噪声的主要途径有:;;。(在图中指出说明是哪一种。)5.人耳听不见的声音⑴阅读图并回答问题:把频率范围在Hz至Hz之间的声波叫做可听声。频率高于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⑵超声波的应用利用超声波的、、等特点制成。⑶次声波及其危害:次声波的特点是,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严重危害,强大的次声波还会对等造成破坏。【课前自评】1、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这是因为()A.声波全部传入人体B.声音的音调变低了C.声音的音调变高了D.锣面停止了振动2、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音调表示声音的,是由声源振动的决定的。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音色不同,声波的波形也不同。图1图2图3图4图5A.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B.我们听到树枝上鸟的“唧唧”声C.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D.我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3、小明同学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他研究的是()A.音色与用力大小的关系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C.音调与用力大小的关系D.音调与振幅的关系4、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5、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减弱噪声()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饭盒B.科学家研制氟里昂的代用品C.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装消声器D.商场在门口安装高音喇叭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阐述,不正确的是()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高声喧哗”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一般在室内讲话声音相对室外洪亮,是因为回声加强了原声;D.中考期间,优美动听的音乐声,对需要休息的考生来说也是噪声。【课堂学习】一、“监控课前学习”检测。(另安排,4分钟题量,1分钟评分与评价;不要超过5分钟)二、交流课前准备情况:(分小组交流,把遇到的问题记录在下面)(5~10分钟)三、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让我们再来深入研究一些问题。(约30分钟)1.有关于声音的产生于传播的问题。同学们要先明确这部分的主要考点:①对声源产声的条件与声音传播的认识及感受,②不同传声介质对声音传播效果的影响及真空不能传声。然后一起解决下列对应的习题。例与练1(点①):下面的探究活动,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将塑料尺的一段紧压在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尺子的另一端,比较声音的不同;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声音的不同;把发声的闹钟封在塑料袋里后水中,人们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④⑤●点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课标中对声现象要求较高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理解它尤为重要。本题容易出错的原因有三:一是审题不清所致;二是对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与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要素)的理解上有误区;三是顾此失彼,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多项组合的判断需要把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考虑。练习: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