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周次第十周年级、科目七年历史教学时间课型新课第(1)课时1授课人课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习难点八股取士预习准备通读课文,把本课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教具学具挂图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案导案(一)预习导学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一、明朝的建立__________年()以应天为都城,改称(),称皇帝,建立明朝。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分管()、()和()。2、在中央,废除(),撤销(),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3、明太祖还授权侍卫亲军(),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他们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机构。4、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含义:科举考试者只许在()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称为“___________”影响:致使考生死背经书,不讲实际学部,完全脱离实际,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___________,从长远看,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但对我国考试的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三、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于1421年迁都(),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继续执行()政策。增设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反对建立帝削藩,起兵夺取政权的战争,史称()。并于______年迁都_______,以加强对北方的控制。(二)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教师指导,小组长组织完成教学环节学案导案(三)1、老师的问题:指导交流,适交流展示深化感悟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2)明成祖为加强君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当纠错点拔。(四)达标测试1、下列对明太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因此明朝是农民政权B、废丞相,设六部C、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D、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2、明朝时,直接指挥锦衣卫的是()A、皇帝B、内阁C、六部D、三司3、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A、摆脱南方大地主的控制B、喜欢北京城C、加强北京的防御力量D、寻找建文帝4、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说明()A、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封建制度有很大的优越性5、“靖难之役”的性质是()A、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B、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斗争C、农民反封建斗争D、两个名族之间的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适时点拔。夺权斗争6、明代的科举考试与唐代的科举制最大的差异是()A、考试的目的不同B、考试内容不同C、考试方法不同D、考试管理不同(五)总结巩固延伸拓展(链接考点)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归纳学法,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效果(六)课后巩固材料一苏轼在论述我国选官制度时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二清人徐大椿写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孤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材料三孙中山认为科举考试为“中国良好的旧法”,“往年罢废科举,未免因噎废食,其实考试之法极良,不过当日考试之材料不良也”。请回答:(1)在科举考试实行前,我国先后有哪些选官制度?(2)科举制度是哪个皇帝创立的?完善这一制度的关键人物有哪些?这一制度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3)这一制度在明朝有何变化?造成材料二中所说状况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