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1课时)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第1课时。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第1课时是认识区域地理的基础章节,当我们讨论与地理有关的事情时,自然要谈到地理事象发生的地点,也就是要回答“它在哪里”的问题。认识区域地理事象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应该是这个区域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包括它的界限和范围。因此我认为本节课非常重要。教材正文介绍了东北的范围、面积,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了东北地区的位置。教材设计的两组“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就是运用地图,也可以让学生掌握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同时第二组活动将地理位置对农业的影响带入了课堂,让学生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分区、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等,对区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多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多设计学生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我通过对教材深入的分析、对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的了解,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节的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图文资料,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面积;读“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和“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图,描述东北地区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对比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简要评价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清楚了学习目标,教师在教法和学法上才能有根可循。三、教法分析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我采用“引导法、对比法、讲授法、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法,这样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四、学法分析在学法上,我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五、教学过程设计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之前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电影《智取威虎山》,引导学生思考:2014年12月24日上映的《智取威虎山》讲的是解放军一支骁勇善战的小分队与哪儿里的土匪斗志斗勇的故事?从而引出东北地区。紧接着请同学们欣赏东北地区图片。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东北有什么印象?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对东北地区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东北有了简单的了解以后,我会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在哪儿?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引出绝对位置、相对位置。然后通过两幅图片,加深学生对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的理解。这就进入了本节课的第(2)个环节。(2)“我”在哪儿?“我”在哪儿?这一问题我会设计下面三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读图6-1、6-2,回答下列问题。①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什么方位?②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邻省(区)和濒临的海洋。③东北地区东西跨多少经度,南北跨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学生自学后,我会请同学作为东北的主人,到讲台上结合地图给大家介绍一下东北地区在哪里?为巩固第②个小问题,我会给学生1分钟时间,让学生再次熟悉东北地区的邻国、邻省、濒临的海洋,然后以“比一比”的形式,看谁找的又快又准。在第③个问题的处理上,我会先帮助学生回忆经纬度的知识,然后找学生结合地图给大家描述东北地区的经纬度范围和东北地区所处的温度带。这三个问题的完成学生应该能感悟到如何描述东北地区地理位置,接下来课本P25阅读材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对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做了进一步指导。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