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42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标要求]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决策: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3)重大成就①原子弹:______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此后,我国又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作了很大努力,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②导弹: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③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__”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④载人航天: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__________技术的国家。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就: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袁隆平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评价3.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2)生物技术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完成,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2)提出:______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问题思考】想一想中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有何意义?议一议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为什么农民会这样说?想一想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目的是什么?(4)成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2.曲折的年代(1)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2)表现3.文艺的春天(1)背景(2)表现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人民教育的奠基(1)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______开门。(2)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4)成果: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体系。2.动乱中的教育(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4)“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3.教育的复兴(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____________”发展战略。(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4)20世纪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5)启动了“__________”,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6)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辨一辨“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